孙禄堂道出太极真相
艺无止境
即使我的技艺已经很好,但世上必定还有比我更强的人。面对比我高明者,应当以师长相待,学习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如此,我的技艺才能日益精进,这并非贬低自己,反而能将所学传承下去,让武学发扬光大。即便某日技艺已登峰造极、超然出众,也不可自满。因为技艺永无尽头,学问浩瀚无涯,怎能故步自封?
柔静为先
初学技艺时,需静心领悟。若一味蛮力强求,终难掌握精髓。心境应如垂柳般柔和,意念似流水般自然,四肢轻灵,动作协调。如此方能捕捉时机,瞬间发力,快如闪电。即便四两之力,亦可化解千斤之势。
神气布满
有人称高手如“三头六臂”,实则关键在于心神专注。若心神分散,一手动而余手皆废,招式再多也徒劳。唯有让神气充盈全身,周身劲力圆融无隙,方能敌攻我不破,我攻敌必中。此皆因神气贯注之功。
流行勿断
气分阴阳,动为阳,静为阴。内家拳虽重气之运用,但气无形无迹,存于体内。若养气不当,则气机失衡。平日静坐时,心气需平和如止水;动时若心浮气躁,便失了根基。故前辈教人,首重养心定气,遇事不惊,如此元气充盈,动静皆从容,方得真传。
身神统一
欲取眼前之物,心念一动,手即伸出。此为意引气、气生力之过程。气力本为一体,以意驭气发力,方能随心所欲。若力先于气,便是本末倒置,弊害无穷。故平日修炼,当舍力练气,使气顺遂,则遇事时自然能调全身之力应对。
无我之心
无论敌人如何进攻或威慑,我心如止水,仿佛无争胜之念。心正光明,气定神闲,自能常胜。所谓“不动心”,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麋鹿跃于侧而目不斜视。心定则真气充盈,视刀刃如无物,闻枪炮而不惧。以此心境对敌,方能从容施展所学。
有胆始有力
武术首重胆识。无胆则无胜敌之心,恐惧充斥,动作迟滞,反让敌人占优。胆气足者,胜算自高。故须勤练胆魄,如常近白刃以习无畏,或独宿深山以炼心志。如此修得之境,岂是凡俗可比?
沉着虚静
心急者必败。若能不动心,便可静待敌攻;若心浮气躁,非但难胜,反易自溃。身需敏捷,心需沉静。以此修习,纵使徒手对兵刃,亦能守心制敌,此乃沉着之功。
养我灵觉
眼耳之敏,源于心之灵动。平日行走需眼观六路,以防突袭;临敌时,更需通过敌方眼神与动向预判其意图。唯有灵觉敏锐,方能洞悉先机,制敌于未发。
威吓应用
发声可凝气聚力,但需自丹田而发,与动作相合,方能增己勇、挫敌志。若胡乱呼喝,反损威仪,徒留浮夸之名。故不如守心静气,以实破虚。
残敌之心
对敌不可留情,留情则失手。败敌后,绝不给其喘息之机,须紧盯其动向,防其反扑。若己身陷险境,更须镇定应对,瞬息间寻隙破局。
多求练历
实战对练为习武关键。莫因技浅而怯,须在交锋中磨砺技巧、领悟要诀。若心存畏惧,未战先败。即便技艺高超者,若临阵生惧,亦可能意外失手。故对练时,不轻敌亦不惧敌,大胆引招,随机应变,自信自生。
练武者之恶德
若恃体强技高而目中无人,终难精进。武学非凭蛮力,未经锤炼的血气之勇,不过是粗坯下料。唯有虚心求教,方得真谛。
注重对练
当与各类对手切磋,广积经验。拒与新人对练,必滞进步。对弱者不可敷衍,教导后辈更需耐心。观他人比试,取其长、避其短,如弈棋者不须自弈而能悟胜负之机。比试时以礼相待,败后不存报复,唯潜心修学,方能再战而胜。
料敌之法
敌分阴阳,外弱或为劲敌,外强或易应对。内家拳以静制动,变化莫测。临敌时察其面色:面赤者心躁,已失先机;面青白者胆怯,动作僵滞。故需心稳胆壮,方能制胜。
心壮魄强
心魄为精神之本,强者气势如虹,弱者未战先衰。然魄力需以强健体魄为基,体虚则心魄徒劳。故练身与练气并重,呼吸调息,心静魄坚,方成真正武者。
机智胜膂力
力有尽时,巧或不济,唯智可胜千军。以智破敌,不独赖拳脚,更在应变之能。
破势收势
内家拳不先发制人,待敌出手露隙,乘虚而入。若敌不露破绽,则以虚招诱之。收放自如,劲力连绵,此需平日苦练蓄势之功。
取敌要妙
制敌之法,在敌不在己。敌弱则直取,敌强则击穴,敌劲合我则顺势而放。随敌应变,如良医对症,招式干净利落,方显功夫。
练气归根
真正的强者,不显于形,而藏于气。内家高手气定神闲,外显柔弱,内蕴刚强。俗人观形,智者察气。练气为本,此乃武学正道。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