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酷暑的下午,洛杉矶发生了一件极有益的喜事,将迎来一场惊艳的盛典。做人怎能“雁过寒潭不留影,风来疏竹不留声”。美国北京联谊会副会长、《和平将军的女儿》编委协调人沈强华先生热情邀请我参加7月23日在圣盖博喜来登酒店举行的《和平将军的女儿》回忆录预告会,并发来电子版英文稿和中文译文等资料。
深夜2点多钟,也有跟我一样的夜猫子,沈强华先生发来一份邀请函:【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国南加州各界将举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黄河大合唱音乐会。将在全美最著名的音乐殿堂-迪士尼音乐厅演唱抗战歌曲以及全版“黄河大合唱”。(我非常纳闷,怎么未见《和平将军的女儿》回忆录预告内容?我猜想,可能是回忆录编委会“犹抱琵琶半遮面”)。音乐会由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办,将是洛杉矶侨界的一场难忘、有意义的盛会。组委会诚挚邀请您出席新闻发布会!】
《和平将军的女儿》回忆录,经过8年打磨,“增删多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故而“千呼万唤始出来”,要与广大读者见面啦!儒雅睿智的协调人沈强华先生送我一本装帧素雅的新书,有张素久的签名,当我捧着这本散发着油墨香的回忆录,心里早已决定回哈岗住所后,一边翻译,一边阅读。
发布会上,几位侨领在点评书中的精彩章节,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的预告会让如此多的海外华侨格外青睐,因为不仅记录了一位女儿的思念,更唤醒了一个时代对和平的珍视。夕阳虽已西下,但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温柔之光。我顺着精彩故事的思路,想起将军女儿曾说的一句话:"父亲留给我的宝贵遗产,不是闪光的勋章,而是对生命的虔诚敬畏。"今晚,我将把这本回忆录出版的喜讯发到朋友圈,跟更多的友人分享这份跨越时空的感动。
《和平将军的女儿》由张素久自述,1949年10月1日,她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从那时起便带我们进入了她的各个时代。我用旁观者视角观察回忆录出版后引发的华人社会的反响,文中穿插历史回忆与现实感悟,通过不同年龄段的人物如何响应,来检验和平主题价值。细节描写力求生动,情感表达含蓄而真挚。回忆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记录历史的功能,通过文字传递深刻的人文关怀与思想内涵。回忆录以近代人物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叙事与描写,展现战争与和平的永恒主题,兼具艺术价值与可读性,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回忆录的艺术性体现在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与图文的运用上。《和平将军的女儿》通过历史事件、人物访谈、场景再现等,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历史图景。作者巧妙地运用文学艺术,增强了文字表现力与感染力。例如,女儿回忆父亲时的点点滴滴,配合人物的情感与悬疑的故事背景,将内心的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展现出来,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和平的珍贵。这种艺术表达,不仅提升了回忆录的观赏性,也让历史事件更具人性的温度。
回忆录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可读性。所谓可读性,不光指文本的通俗易懂,更强调作品能否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和平将军的女儿》通过聚焦将军女儿的个人独特阅历,以小见大,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深远影响。书中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也有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例如,女儿讲述父亲在战争中的抉择与牺牲,以及她如何在和平年代继承父亲的遗志,这些故事既真实又动人,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思考战争与和平的意义。这种平衡历史厚重感与个人叙事的艺术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此外,回忆录还通过艺术化的表达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平将军的女儿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和平的倡导者。通过她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呼吁人们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这种思想性并非通过说教的方式呈现,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与历史的对比自然流露,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这种寓教于乐的叙事方式,正是回忆录艺术性与可读性的完美结合。
以此类推,《和平将军的女儿》通过艺术化的叙事手法、真实感人的内容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实现了回忆录的艺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不但是一部记录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引发读者思考与共鸣的艺术佳作。在当今的社会上,这样的回忆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并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和平将军的女儿》英文回忆录的目录概要:序幕~2021,第一章~回家2015,第二章~我父母的骨灰,第三章~荣誉,第四章~侧面,第五章~家庭,第六章~缔造和平,第七章~找到他的路,第八章~岩石和浅滩,第九章~飞往北京的航班,第十章~青少年时代,第十一章~玫瑰游行花车-北京奥运会2008,第十二章~玫瑰游行花车-上海世博会2010,第十三章~变革风暴,第十四章~家庭访问,第十五章~我的利基,第十六章~生活的事业,第十七章~筹集资金,第十八章~来到美国,第十九章~旋转门,第二十章~文化监狱,第二十一章~最后的休息,第二十二章~奖牌颁奖仪式,尾声:隔离2021。附录:邓英夫人Chao X/S *TAE的书信,张西明的书信,张素久女儿张南的书信,张素久女儿小九朱的书信,张素久儿子Allen Yishan Joo的书信。
张素久说:“最后,要永远坚持你的原则。有时很容易屈服,尤其是在困难时期,因此,你可以获得捐款或排队等一位大明星来主持演出。但是,更大的原则总是最重要的,一旦你为了适应不合理的要求而稍微弯曲一点,就会发现它变成了一种习惯,很快,你就很难理顺。会损害你的声誉和信誉,这种情况可能比你想象得要快得多。 考虑到这几个教训,我敦促你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总会有人会告诉你,这是做不到的,你没有足够的经验,会有太多的问题,你会让自己难堪,等等。忽略他们,就像您忽略批评家一样。教育自己,认真准备,那就走吧!!至于你要去哪里,我相信最好的目标是那些帮助他人并带来和平的目标。我鼓励大家写下自己帮助他人的历史。 ”
回忆录作为记录个人经历与时代变迁的重要载体,团队合作往往直接影响作品的深度与价值。《和平将军的女儿》回忆录的团队,正是通过专业分工与人文关怀,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兼具历史真实性与文学感染力的作品。既体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也折射出历史书写中多元视角的重要性。还原了一段被尘封的历史,证明了真实历史从来不是独白,而是由多声部合唱而成的交响诗。而这,正是历史教育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回忆录的工作团队可谓精兵强将、所向披靡,编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是:总策划:张素久;协调人:沈强华、姜富义;语言编辑与文献综述:沈强华、肖敏;照片编辑:刘玮、沈强华;封面设计:刘玮、杨秀丽、林连连。
04】
《和平将军的女儿》英文回忆录口述者张素久的致谢词:【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的英文回忆录终于问世了。翻阅中,最先涌上心头的是对您的鼓励深表感激!感谢您慷慨解囊,感谢您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让零散记忆汇成篇章,让文字有了归宿。这本回忆录,承载着我走过的路,包含着您给予的期望。您的支持,成就了我多年的夙愿。此刻,千言万语,道不尽心中情——再次向您说声谢谢。
本书即将出版,我特别感谢彼得.克耶纳斯先生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撰写我个人的故事。我要格外鸣谢这本书的编辑委员会成员:Steve Shen沈强华, Min Xiao肖敏,Lianlian Lin林连连,Wei Liu 刘玮,Albert Chiang姜富义。如果,没有你们的奉献、智慧和耐心,这个项目顺利完成的历程,将不会那么激动人心和富有成效。你们无休止的线上和线下的讨论、连续数小时的编辑工作及照片筛选工作愈发艰辛,更别提那些无数的改进和更新了。
另外,我要致谢(排名不分先后):杨福千、陶维晟、朱俊英、王燕青、朱小久、朱一山、林达坚、紫平、张勇、冯军、宣宇道、林日昇、冯华伟、郭志明、江风年、杜军、郭昕璋、王宇、刘列、方孝伟、高胜、陈慧碧、姜富义、曹青、郭颂、赵林、李慧琼、张梅、杨弼、李青华、林连连、刘凌、陈洁、黄联胜、沈强华、尚峰、鹿强、周晏羽、兰思堃、王蜀、安娜、张娴、林光、肖羚、周德昭。对您的慷慨深表感激!您的支持使这本著作——这个属于我自己的项目——成为可能。我将永远铭记您的恩情。还要感谢马可·波罗先生所做的校对工作,以及他提出的宝贵评论和建议。特别感谢大卫·林先生,他花了很多时间仔细审阅了数百张的照片,并为本书挑选了非常珍贵的一些照片。最后,我对一路上给予帮助的人表达永恒的感激之情。】
撰稿人张齐英采访了张素久大姐感谢的“清华师弟”、美中文化协会创会会长、美中文协基金会会长林旭先生,他满怀深情告诉撰稿人:“去年张大姐办九十大寿时,要做一个视频,我负责搜集照片资料。当时,请洛杉矶各社团帮忙提供张大姐的照片,大家都非常给力,我先后收到1000多张照片。首先筛选可用不可用的,有些照片不清晰,像素不够;其次是剔除重复的,品相不完美的;最后留下可用的,分成以下四个部分:一、成长和家庭部分:包括张大姐年轻时的照片,如结婚照,和子女亲属的合影;二、侨团工作贡献部分,张大姐主要贡献在侨界,如组织参与各侨团的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玫瑰花车,2010年上海世博花车等,开创了中华文明首次呈现在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花车游行队伍中。张大姐在这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中华文化在美国社会的传承和弘扬功不可没。三、报效故乡部分,过去几十年,张大姐个人或带队回国不计其数,记录了她在国内的经历。四、与中外领导人合影,张大姐德高望重,不仅在海外的知名度很高,在国内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她回国以后,从国家领导人到地方政府负责人,都接见或接待过张大姐,所以,这一部分合影更显重要”。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