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某知识付费平台数据显示,“认知升级”“打破认知局限”相关课程年销量突破 300万份,社交媒体上#认知突围#话题阅读量超10亿次。
这个曾属于心理学专业领域的术语,正以破圈之势成为全民讨论的焦点。
人们在投资失利时感慨“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在遭遇挫折时反思“认知配得上当下的苦难”,甚至在抑郁症诊疗中听到医生反复强调“认知重构”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知”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概念,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还与我们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许多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认知的偏差或障碍。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认知”拥有如此强大的解释力?它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世界,又为何成为心理问题的核心枢纽?
01
认知的本质:
大脑构建的生存地图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多个方面,它们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以我们日常看到的一朵花为例:
首先通过视觉器官感受到花的颜色、形状等信息,这就是感觉。
接着,大脑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和解释,识别出这是一朵花,这便是知觉。
在观察花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特别注意到花的独特之处,这涉及到注意。
之后,我们记住了这朵花的样子,这是记忆在起作用。
如果我们开始思考这朵花的品种、生长环境等问题,那就进入了思维的范畴。
而当我们向他人描述这朵花时,又运用了语言。
由此可见,认知是一个环环相扣、复杂而有序的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输入同样的数据,不同的分析软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同样的外部信息输入,不同的人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即认知)不同,会得出高兴、痛苦等不同的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认知差异导致的结果差异随处可见。同样面对股市波动,保守型投资者因损失规避心理选择“见好就收”,而突破型投资者则通过趋势分析实现年化20%的收益。这种认知鸿沟在财富积累中呈指数级放大:10万元本金经过20年复利,保守型认知仅能积累13万元,而突破型认知可达到383万元。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灰质在25岁左右达到峰值后逐渐流失,但认知灵活性却呈现倒U型曲线。这解释了为何许多中年危机实质是认知框架的崩塌:既有图式无法解释新信息时,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系统的博弈会导致持续的精神内耗。就像使用十年的操作系统遭遇病毒攻击,既有的认知防御机制反而成为系统崩溃的诱因。
02
认知对心理的影响
1、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认知在心理健康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积极、合理的认知有助于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而消极、扭曲的认知则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始人贝克提出,情绪和行为不是由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决定的。
例如:同样面对一次考试失败,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自己努力不够,下次可以改进,这种积极的认知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情绪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而有的学生则可能认为自己很笨,永远都学不好,这种消极的认知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引发抑郁症等心理障碍。
许多精神疾病都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在精神分裂症中,患者常常出现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认知功能障碍。他们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思维逻辑混乱,无法正确理解现实世界。
抑郁症患者也往往存在认知偏差,如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消极认知,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对未来感到绝望等。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在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敏捷性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些认知功能的损害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抑郁症状。
2、常见的认知偏差及其影响
认知偏差是精神疾病的隐形推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出现各种认知偏差,这些偏差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和决策,进而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常见的认知偏差包括以下几种:
(1)选择性知觉: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期望等,有选择地关注和知觉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例如:在购买手机时,我们可能只关注手机的外观和拍照功能,而忽视了手机的性能和续航能力等重要因素。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我们做出不全面、不准确的决策。
(2)过度自信:人们通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知识和判断的准确性。过度自信可能使我们在面对风险时低估风险的存在,从而做出冒险的决策。例如:一些投资者在股市中过度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准确预测股票走势,结果可能遭受重大损失。
(3)归因偏差:我们在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时,常常会出现偏差。例如:当我们自己成功时,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而当失败时,则往往归咎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好。相反,在评价他人时,我们可能会把他人的成功归因于运气,而把他人的失败归因于其自身的不足。这种归因偏差可能影响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正确认识,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和个人的发展。
(4)刻板印象:我们会对某个群体的成员形成一种固定、概括的看法,并将这种看法推及到该群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而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例如:认为女性在数学方面不如男性,老年人思想保守等。刻板印象会导致我们对他人的不公平评价和偏见,影响人际交往和社会和谐。
这些认知偏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可能会干扰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甚至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因此,认识和纠正这些认知偏差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03
如何改善和优化认知?
1、认知重构
认知重构是一种改变消极、扭曲认知的有效方法。
它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通过识别和挑战负面的思维模式,用积极、合理的思维取而代之。
当我们遇到负面情绪或问题时,可以先停下来,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
例如:如果你在面对工作压力时感到焦虑,认为自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你可以尝试问自己:“有什么证据支持这个想法?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通过这样的自我提问和反思,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其实是得到过认可的,只是当前的任务难度较大,需要一些时间和努力来完成。
然后,你可以将思维转变为“虽然这份工作有挑战,但我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经验,我可以逐步学习和应对”。
认知重构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和强化,逐渐培养起积极、理性的思维习惯。
2、学习与知识更新
持续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是提升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学习不仅包括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还包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与他人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
例如: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掌握有效的沟通和情绪管理技巧;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可以打开不同文化的大门,提升我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及时淘汰陈旧的观念和知识,接纳新的思想和观点,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3、反思与总结
反思和总结是深化认知的关键环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定期反思自己行为和决策的习惯,思考哪些做得好,哪些还可以改进。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从而避免在未来的生活中犯同样的错误。
例如:在完成一个项目后,我们可以回顾整个项目过程,分析自己在项目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问题解决、时间管理等方面,思考哪些地方做得成功,哪些地方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在下次项目中做得更好。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写日记、与他人分享经验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自己和生活的认识。反思和总结能够帮助我们不断优化自己的认知模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活质量。
认知作为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自我的基础,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认知重构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心灵自由。
从抑郁症患者的认知行为疗法,到投资者的财富创造策略,再到跨国企业的文化融合,认知的力量正在重塑我们的命运轨迹。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所言:“我们不是被现实打败,而是被对现实的认知打败。”
当我们用“成长型思维”替代“固定型思维”,将挫折视为“认知升级的阶梯”,就能打破“认知配得上苦难”的诅咒。这种思维转变在神经层面表现为:前额叶皮层与杏仁核的连接强度增加,使情绪稳定性提升35%。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认知升级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