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年人读书和小孩子读书,有很大区别。
小孩子读书,会挑自己喜欢的书来读。此时大人不能强迫他去读他不喜欢但你认为是好的书,从而丧失掉阅读兴趣并且因此错过很多好书,这是一种永久性的伤害。小孩子的世界只要有趣就好,如是他们才会更积极地探索并感受这个世界。孩子们不需要什么意义,意义是成年人为了更勇敢地面对生活找来的依据。
成年人读书,则不能局限于读自己喜欢的书,那样容易偏执、浅薄而狂妄。广泛涉猎,尝试着读一些公认的好书。坚持去读,哪怕每天只读几页。久而久之,会有巨大的收获感。
收获主要来自于思考。读书有万般意义,思考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种。读书为我们带来思考的契机,思考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猪的乐趣。
一本不是很好读的书,往往令人止步于晦涩。大多数人读书,都是希望一本书能够马上带给自己智慧,或者在短时间内让自己起码看上去有智慧。但往往一本不好读的好书,却没有这般功效,它们不是速效赠智丸。
它们需要慢慢读,反复读。一本好书,能为我们带来广阔的视野,卓越的思想,系统的思维。但是,不能急。目的性越强,则越没有耐心,越是坚持不下来,就越觉得读书也不过如此。
思考,主要是问为什么。问为什么,需要意识,更需要能力。能一直问得下去,说明能把事情理顺,看问题就能看得明白;问一个为什么就卡住了,说明只能活在表象里,但为了安慰自己,人们通常会为“不必想那么多”找到非常坚实的合理性。
人一旦失去问为什么的意识和能力,就必然会走向愚蠢,没有任何办法。通常来说,Despot是不希望人们问太多“为什么”的,最好一句都不要问——“我说什么,你就要信什么”。
2/
关于思考,我推荐诸位读一本书,《道德经》,作者不重要,版本亦不重要,觉得重要的,算不上真正的思考者。
真正的思考者,读书是为了获得思考的契机,绝不是为了复制粘贴所谓“正确”的思想。别人的思想,无论多么高级,那也是别人的;按照自己的思维特性重新通一遍,并和自己融为一体,那之后才是自己的。
《道德经》主要在讲述一件事物——「道」,这个「道」和赫拉克利特所谓的LOGOS很接近,具有轮回之属性,在《道德经》中表述为:
周行而不殆。
「道」有三层,由上而下分别是:天之道,神(圣人)之道,人之道。
天之道,即宇宙运行的规律,宇宙空间内的最高秩序,简洁,永恒;
神之道,即历史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的高等秩序,客观,复杂、稳定;
人之道,即群体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的低等秩序,主观,复杂、不稳定。
世界的本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绝对客观的存在。而人,生来主观。因此,《道德经》是一本反人性的思考读物: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奉有余。
阿尔戈社交圈招募
3/
主观不需要训练,客观地看待事物(即理性)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认知训练才能达到。理性是一种能力,某些能力是天赋的,而绝大多数能力是建立在意识基础上的——即,先具备建立某种能力的意识,然后才可能构建此种能力。
人即是感性的生物,这是我们走向理性之前必须先意识到的,于是经历漫长的自我搏斗,以认知抗拒感性,从而逐渐获得更多的理性。
一切恶果,均是不理性造成的。不理性的个体是可憎的,而不理性的群体尤其可怖。
然而确确实实,不存在理性的群体,只存在理性的个体。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群体的理性是依赖宗教和法律来构建的,宗教和法律对人性进行约束,引导人们走向理性。走向理性,即是真善美中的「善」。
这个「善」与善恶无关,善恶是主观的价值判断。在善恶的评判标准中,我们应该设立两个共识:
1、善恶判断是主观判断,区别于大小、多少、快慢这种客观判断;
2、善或恶的动机不等于善或恶的结果。善的动机想要达成善的结果,须尊重客观规律。
首先,多数人不具备评判一个复杂事物是善还是恶的能力,因为善恶不客观,评判标准不一,所以我们对善恶或好坏的判断多出于感性;其次,善的动机不一定能得出善的结果,动机是感性的,善的动机呈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但想要真正获得善的结果,理性的过程才是关键。
傻逼行善,极有可能等同于作恶。
此处我们并非是说感性就一定不善,而是说感性通常是无用的。譬如当我们遇到问题,感性的体现是抱怨问题,而理性的体现则是去解决问题。感性证明我们是人,而只有理性才能证明,我们和动物不一样。
我用大段文字来呈现群体、个体、理性和感性这四者之间联系和差异,旨在说明两点:
1、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可能只是我们的一种自以为是;
2、个体走向理性,不仅要和感性斗争,还要抗拒群体的吞没。
4/
最近读书会正在共读《乌合之众》,这本书的观点和我通过读《道德经》思考出的结论是一致的——群体无理性,故群体无智慧。
神(圣人)之道(高等秩序)凌驾于人之道(低等秩序),并因此而孤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即是天之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运动带来的均衡结果。
宇宙秩序的本质是循环运动带来的均衡,实体(天体)在空间内运行,实体与实体,实体与空间达成均衡,进而相对稳定。
宇宙秩序的均衡,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即是均等主义。对均等主义最冷静的概括是“以万物为刍狗”。此处特别强调,均衡、均等和公平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均衡是内在的,不以意志为转移,它隐藏在稳定背后,从不出没。我们只能通过具体的事物来理解均衡,就像我们只能通过叶子“看”到风。
均等和公平则是人类可以切实感受的两个概念。二者的区别在于,均等更为理性,多数情况下,公平并不客观(换言之就是人类世界不存在绝对公平)。譬如,当我们谈论公平的时候,存在一个天然的前置,即“人类”在谈论公平,人类谈论出来的公平,不以猪狗鸡鸭为参照,所以我们大概也能理解,人类世界不存在绝对公平。
任何公平都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范围越大,越理性,越接近均等。与此相应,规律也有大小之分。越是大的规律,所覆盖的空间范围越大,所延续的时间尺度越久。小规律包含在大规律之内,也就是说,小规律运行的前提是大规律稳定,小规律无法超越大规律。
规律外显即是秩序,故秩序也分大小。小的秩序运行在大的秩序之下,小秩序的覆灭不会影响大秩序的运行,但大秩序的覆灭一定会影响小秩序的运行,多数情况下,小秩序会随着大秩序的覆灭而覆灭,“覆巢之下,没有完卵”。
这里引申出一个问题,既然人类不存在绝对公平,那么我们谈论公平、设置公平法度的意义是什么?
5/
这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追求公平从来不是人类的目的,而是人类的动机之一(出于对高效的追求)。
这个世界在走向更高维度的公平,这不是人类努力的结果,人类只是在世界走向公平的轨道上自然地做着一些事而已。我们的认知来自环境给予我们的反馈,原来认为理所当然的,现在可能觉得有失公平。因为环境在变化,公平不能凌驾于发展之上。
所以,无论何时,公平只是一个人类尺度,即人之道的尺度。而均等所对应的,是神之道,即圣人之道。
在天地这样的体系中,所有事物都是均等的。没有善恶、贵贱、轻重、缓急、美丑等一切人为的分别。
在《道德经》的思想体系当中,圣人没有分别心,因此区别于人。圣人无限趋近于道,无限接近客观,也就意味着圣人不具有任何人类才具有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属性,所以“以百姓为刍狗”。
在人的视角下,圣人有大功;而在圣人的视角下,一切非功,更不存在大功小功。圣人对于规律是绝对的服从,此即宇宙秩序的均等。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低效的作业方式最终会被更高效的作业方式取代,无一例外。这个现象背后屹立着数学。
数学的本质之一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即是高效的本质。然后我们谈到秩序,秩序是保证群体高效运行的前提。
秩序,缘起于规则,成熟于习惯,最终内化成一种文化共识,深深融进每个个体的骨子里。
表面来看,人类社会的秩序是由人类构建的。人类首先制定了各种规则,并且经由实践日趋完善,秩序所带来的高效持续促进着人类的发展。一个规则最初一定是由群体中的power拥有者制定,于是当一个规则恰好与更高层级的秩序(圣人之道或天之道)契合并最终形成一种秩序后,power拥有者会生起一种“我即是神”的错觉,一旦有了这种错觉而不及时抑制,则必然会狂妄。
通常体现为,对更高层级的秩序生起轻慢心,喊出类似于“人定胜天”这样愚蠢荒唐的口号。不受制约的power或无缘无故获得的power通常会让一个人更不理性,这样的power通常会让一个人越来越愚蠢。
认知进化训练营(线下)▼点击了解
像老莫一样思考问题▲招募
6/
人的本质终究是感性,所以不要幻想靠自我去抑制自我,能够抑制自我的只有秩序。
更理性的人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创造了Power balance,而Despot由于无知和自负(这二者通常是并行的)或人性深处最黑暗的欲望,All power in one,只会变得越来越愚蠢。因为狂妄,所以愚蠢。
很多时候,autocratic比Power balance表面看更“高效”,然而这种“高效”是狂妄带来的一种虚假的高效,会造成不可预估的运行成本,长远来看是极其低效的。
刘慈欣在《三体》中写过一句非常智慧的话:
无知和弱小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狂妄才是。
此处唯一的BUG是,无知非常有可能导致狂妄,所以无知和狂妄几乎是一致的。
无知和自负总是并行,有人因为无知而自负,有人因为自负而无知。无知缘起于对客观事实的蔑视,而自负则缘起于把无知当成豪迈。
愚蠢的砍柴人总是靠蛮力,很少去磨刀,因为他们认为磨刀是瞎耽误工夫;而只有聪明的砍柴人才知道,人力终归是有限的,只有让刀变得锋利,才能持久而高效。
思考是一个人的事,唯有思考,才能知晓自己无知;唯有知晓无知,才能对未知谦卑;唯有谦卑,才能审慎的面对一切理所当然,并从这个笼子里跳出来。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