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13日,是淞沪会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淞沪会战自爆发至11月12日上海沦陷,历时三个月。这场战役是卢沟桥事变后中日全面战争的首场大型会战,国民政府调集70余万兵力,日军投入约30万人,双方在上海市区及周边展开激烈争夺。
为了逃避日军,江苏、浙江及上海周边的难民像潮水一样,向上海市内的外国租借区涌来。为了拦阻难民,租界当局甚至架起铁丝网。
数十万难民被困上海南市的租界外,拥挤不堪,衣食无着,而日军的枪炮声越来越近,形势逼人。
难民潮水一样涌入上海南市
这个时候,来自法国的宣教士饶家驹(中文名)站出来,提出在难民聚集区域建立难民区的方案。
饶家驹1878年出生于法国小城桑特。1913年,35岁的饶家驹以宣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上海,在这里度过了27年时光。
1914年5月,饶家驹任教的徐汇公学举办庆祝活动,饶家驹制作烟花哄孩子们开心,结果在装填炸药时不慎爆炸,炸断了右臂。
淞沪会战期间的饶家驹
1932年1月28日,当日军海军陆战队突袭上海闸北,与守卫此地的十九路军发生激烈交火,交战区百姓困于炮火和流弹中。饶家驹独臂高举十字旗,冲到交战的最前沿,劝说双方暂时放下武器,让平民撤离。
在饶家驹的呼吁下,中日双方停火四小时,交战区平民得以平安撤出来。
5年后,当更惨烈的淞沪会战爆发后,一条胳膊的饶家驹再一次成为难民的保护者。
征得上海市政府的同意和支持以后,饶家驹几经周折,与日本军方交涉,要求日军不要攻击难民区。
1937年11月5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冈本季正致函告知饶家驹,日军同意设立南市难民区,并保证不在难民区开展任何军事行动。
饶家驹与日本军人交涉
难民区于南市旧城北部划出,约占旧城约三分之一面积,南以方浜路为界(方浜路被带刺的铁丝网围着),东西北三面都以民国路为界,东端为小东门,西端为方浜桥。这一带的教堂、学校、城隍庙等地都被开辟为收容所,当天就收容难民2万多人。
1937年11月9日,上海难民区终于建立起来。随着难民数量的增加,难民区建起130个收容所。
11月11日,日军侵入南市,沿街纵火,连烧数日,但难民区没有被波及。
难民区治安由上海政府派出200名警察来维持,生活费用除来自国际红十字会及上海慈善团体,多数费用由饶家驹四处奔波募捐筹集。
1938年5月,饶家驹飞赴美国、加拿大,为难民募捐。在白宫,罗斯福总统向饶家驹承诺价值70万美元的援助计划。美国将本该处理的小麦运到中国,慷慨地交给饶家驹支配。
此外,饶家驹还在美国发起了“一碗饭运动”,加上美国政府的援助,饶家驹此行大约募集到100万美元。
难民区虽然聚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难民,却管理得井井有条。难民区下设监察委员会,饶家驹任主席,总管区内诸事;成员包括3个法国人,2个英国人,1个美国人,1个挪威人以及两租界的代表。
为便于管理,难民区内又划分为9个区,每区设区长1人,下设总务、文书、训导、给养、庶务、卫生、清洁、登记、调查、医务各组。
为了处理偶尔发生的酗酒、斗殴事件,难民区甚至还建立了法庭。
饶家驹每天在难民区巡视,和难民们聊天,嘘寒问暖。在孩子们的记忆中,这个慈祥的爷爷总是从口袋里掏出糖果,逗孩子们欢笑。
饶家驹喜欢和难民区的孩子在一起
上海沦陷后,虽然日本军方承诺不在难民区展开军事行动,但时常有小股日军闯进难民区。饶家驹闻讯后,总是及时赶到现场,用他唯一一条胳膊挡在日本兵面前,予以严厉警告。甚至有一次,有日本兵用枪指着饶家驹的脑袋,他也不为所动。
饶家驹建立的难民保护区保护了多少难民?1937年11月19日,上海《申报》曾刊发报道,称难民区收容难民已达20多万人。也有媒体称,饶家驹在上海保护的难民有30多万。
饶家驹不仅为难民提供日常生活,还建立了医疗和教育等设施。此外,他还创办了一大批手工工厂和作坊,不仅为难民提供工作,也培养出了一批技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他还设立难童学校,招收了2000余名学生,难民子女均免费入学。
1938年3月9日,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致信饶家驹,对他的义举表示感谢。
饶家驹不仅努力保护上海难民,也积极推动参与中国其它战区的难民保护。南京沦陷后,饶家驹不仅向留在南京的宣教士提供建议,还亲自出面与日本方面交涉,建立南京安全保护区。1938年6月,当日军围攻武汉的时候,饶家驹又赶往武汉,推动汉口难民营的设立。同年10月24日,经中日双方同意,广州也设立了难民区委员会,设立5个救援中心以保护平民。
不仅如此,饶家驹创办的南市难民区于1938年被第16届国际红十字会评为世界范围内战时保护平民的成功范例。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签约,饶家驹在中国建立及维持难民区的举措载入了公约。
1940年6月,饶家驹告别了他所爱的中国,回到欧洲。受联合国难民署委派,他担任巡视员,奔走于欧洲各国间,继续从事难民救济工作。他到过波兰,之后又赶往战败后的德国。1946年9月13日,饶家驹因病重于柏林去世。
饶家驹遗容
2017年,曾有上海记者远赴法国,到饶家驹的家乡桑特探访,当地很少有人知道饶家驹,知道他在遥远的中国保护数十万难民的事。
2015年10月8日,《光明日报》刊登上海师大教授苏智良的文章,介绍了饶家驹在中国救助难民的事迹,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难民之父”饶家驹。
难民之父,饶家驹是配得上这个称呼的,他所效法的就是那一位公义而仁慈的父。因为那舍己的爱,看顾受苦的人成了宣教士义不容辞的使命。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