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你在公司能不能喘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 明明制度齐全、规章严格,但整个团队却提不起劲,死气沉沉;
• 或者没有太多KPI考核,但团队却很有活力,默契十足?
这就叫:制度定的是行为,文化引的是能量。
文化不是那些贴在办公室墙上的标语,不是公司简介里吹得响亮的“核心价值观”。文化是:
• 当有人加班到很晚,团队怎么对待他?
• 当新人出错,大家是羞辱他还是帮他?
• 当领导不在,事情还照常推进吗?
这些“不写出来的规矩”,就是文化。
它像空气一样,看不见,但你呼吸得到。
02
制度是管“做什么”,文化是决定“怎么做”和“做得舒不舒服”
制度是明确的指令:几点上班、任务怎么分、流程怎么走。
文化是模糊的氛围:
• 遇到问题,是“追责”还是“复盘”?
• 说错话,是“打压”还是“鼓励”?
• 做事,是“自发”还是“被逼”?
举个例子:
A公司和B公司都有“允许员工犯错”的制度。
但A公司,老板一边说“允许试错”,一边用脸色让人知道:“你这错,不能犯”。
B公司真的鼓励试错,甚至每月还开“失败经验会”,大家轮流讲错在哪里、怎么改。
你觉得哪家公司员工敢于尝试?
这就是:制度可以抄,文化抄不了。
03
文化的本质,是一群人“集体形成的能量习惯”
文化,不是老板说了算。
文化,是一群人长时间互动之后,形成的一种“自动反应”。
比如:
• 你在一个总是抱怨的团队里,时间久了你也开始习惯性地说“这事做不了”;
• 你在一个鼓励正反馈的环境,时间久了,你也会说“我们下次还能更好”。
所以文化不是制度,是一种集体能量的循环:
• 一个正向能量的循环,会越来越强大;
• 一个负向能量的循环,会让整个组织越来越低频。
这也解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个人,换个公司就判若两人?不是他变了,是文化把他带偏了。
04
文化是一种“组织习气”,它决定了你吸引什么样的人
文化,像磁场。
什么样的文化,就吸引什么样的人。
• 一个推卸责任的团队,会吸引爱抱怨的人;
• 一个积极负责的团队,会吸引有担当的人。
你不用筛选,人就会自己来、自己走。
就像你开了一个饭店,你餐厅里的味道、装修、服务方式,其实就是你的文化。想吃清淡的人自然来,重口味的人可能不适应会走。
所以文化是一种“组织习气”,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是一群人长年累月说话的方式、做事的节奏、看世界的眼光,共同决定的。
05
文化怎么养?三步走,从老板开始
第一步:老板活出他想要的文化
文化说到底,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你想要团队阳光正能量,你自己每天就不能拉着脸、指责别人。
你想要员工自主学习,你自己就不能什么都等顾问来教。
团队的天花板,永远是老板的行为标准。
第二步:重复传播+强化暗示
• 每次开会都提的词,会变成“默认语境”;
• 每次表扬谁、批评谁,团队就知道什么是标准;
• 每次选择什么样的合作方,也会传递价值判断。
文化的养成,不靠一两次标语,而靠成百上千次的选择和反馈。
第三步:把文化落到“具体行为”上
比如:
• 想要“负责文化”?那就把每个项目都做完复盘,谁负责说清楚;
• 想要“利他文化”?那就设立“月度互助之星”制度,谁帮助了谁,有记录、有奖励;
• 想要“成长型文化”?那就鼓励每个人制定月度学习计划,领导也要参与。
文化不是玄学,是习惯化的日常行动标准。
06
企业的“文化状态”,就是组织的“能量场”
我们常说:“一家公司的能量状态,取决于它的创始人。”
再延伸一步:“一个组织的文化状态,决定了它的进化速度。”
低频文化的典型特征:
• 说话习惯用抱怨、指责、消极语气;
• 做事总想走捷径、拖延、推锅;
• 人与人之间不信任,互相设防;
高频文化的特征:
• 说话鼓励、具体、有反馈;
• 做事主动、提前、愿意承担;
• 人与人之间愿意互助、愿意表达真实意见。
文化,决定了一个组织是“向内卷”,还是“向外成长”。
文化不是写在墙上的标语,而是镌刻在每个人日常言行里的“共同默契”。
它看不见,但你一定感受得到。
它说不清,但它影响着你每一个选择。
制度是冰山上的那一小角,而文化,是冰山下的九成体积,真正决定了这艘船能不能驶向远方。
如果你是管理者:
• 请不要从写文化口号开始,而是从每天说话做事开始;
• 请不要急着拉人变文化,而是先成为文化的榜样;
• 请不要只靠制度解决问题,而是靠能量驱动人心。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