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之初,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论,横跨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总在困惑人性的矛盾之处:一个人为何会在危难时舍己为人,又为何会为私利损害他人?是什么原因让这种情况在一个人身上出现?
答案就是,人性的本质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而是受生物本能驱动、被社会关系塑造、可被精神追求提升的复杂体。
所以,今天我们看懂人性,记住不是为了给别人贴标签,而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在生活中少一点纠结,多一份主动选择的智慧。
一、千古之问:人性不是“非善即恶”,而是多元共生
关于人性的争论,从古代哲学延续至今,却从未有过“标准答案”。但答案有很多!
比如,在中国思想中,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备仁、义、礼、智的美德,如同水往低处流般自然;而荀子则提出“性恶论”,认为人天生好利、喜声色,需靠后天礼法约束;道家则超脱于善恶之外,主张人性与天地相通,应顺应自然。
而在西方思想里,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本是纯净的,受物质世界污染才产生恶;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性中性,强调理性与道德选择的重要性;近代存在主义者萨特更直言,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给定的,而是在一次次选择与行动中逐渐形成的。
可以看出,哲学家们争论没有答案,而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喜欢思考人性这一点。
其实这些争论都指向同一个核心:人性没有绝对的“善”与“恶”,而是生物本能、社会规范与精神追求交织的多元存在。
也就是说,人,既有本能,也需社会教化,更能去实现精神追求。
如果你也喜欢思考人性,那么接下来看。
二、核心本质:在“社会关系”中定义的“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给出了革命性观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论述,为我们理解人性提供了关键视角。
1. 人性的“社会性”:区别于动物的核心
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处于生产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等各类社会网络中的“社会人”。婴儿天生会哭闹求关注,看似是本能,实则是通过与他人建立连接获取生存资源,成年人为什么哭的少?那是因为自己能处理好自己的处境;成年人努力工作,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求,更是想要在社会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他人的认可。
即便是前面我们所说的生物本能,也会被社会关系“重塑”:饿了要吃饭是本能,但“选择不浪费粮食”“也不能抢夺他人食物以及财产”,是社会规范赋予的;父母养育孩子是物种延续的本能,但“因材施教”“传递良好的价值观”的行为,是社会角色赋予的责任。
2. 人性的“具体性”:随时代与环境变化
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时代的“永恒人性”。古代社会,“君为臣纲”是主流认知下的人性表现;现代社会,“平等、自由”成为人性追求的重要部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性更多表现为“争夺生存资源”;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性更多展现为“追求精神满足”“帮助他人”。
在阶级社会中,人性还会带有阶级烙印:劳动者追求“公平的劳动报酬”,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差异并非“人性善恶”的区别,而是不同社会关系下的必然表现。
三、三位结构:看懂人性的“兽性”“人性”与“神性”
结合现代心理学与哲学研究,人性可拆解为三个相互交织的维度,三者共同作用,构成了复杂的“人”。
1. 生物属性(兽性):生存与本能的底色
这是人类作为生物体的基础,是进化留下的生存策略,无关善恶。这是认识自我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比如我们有:生存本能:饿了要吃饭、冷了要添衣、遇到危险会逃跑;还有自我保护机制:面对威胁会本能反击;还有,即时满足倾向:忍不住刷短视频、冲动消费,难以延迟满足。
所以,我们不可必否定这一属性,就像不能否定“人需要呼吸”一样。
但在现代文明中,它确实需要被理性引导。
2. 社会属性(人性):理性与共情的光芒
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核心,是社会关系塑造的结果:
就像,你拥有理性思考能力:能规划未来、权衡利弊、遵守社会规则;也有道德感与共情力:比如看到他人摔倒会主动扶起;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
正是社会属性让人类摆脱了“弱肉强食”的动物法则,创造出文明、秩序与合作。
3. 精神属性(神性):超越与觉醒的追求
这是人性的最高层次,是人类突破局限、追求永恒价值的体现:
就像,你有觉察能力:比如可以观察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操控;不满足于物质生活,会追求真理,比如科学家钻研未知、艺术家创作作品、志愿者为弱者发声。
同时,你也能自我创造:比如,出身平凡却靠努力改变命运、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主动塑造自己想要的人生。
精神属性让人性不再局限于“活着”,而是走向“活得有意义”。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