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 · 精神
中国人对山水的审美,有着悠久的传统。
庄子曾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强调与天地自然之德(如包容、无为)的内在契合,主张效法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 那怎样与天地同往共来呢?
在庄子这有几重境界。最高境界乃人与天地的完美融合,即所谓“天人合一”,这是造物主的境界;次之,御风而行,遨游天地,这是仙人的境界;再次之,对于凡尘俗世的人来说,如果有一番脱俗忘我的追求,有着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意欲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可以采取的办法就是“登山临水”!
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多少人把对人生意义的寻觅,寄托在山水之间。踏遍青山,寻找一个审视生活的视点,于是,他们一次一次走向山巅水涯……
李白一生喜登临,他在《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流水淌淌,没有自在闲情的人,怎会明白其中的真意?当李白望向宇宙苍穹,他望见的不是人间规则的藩篱,当走向山水间时,他可能望见的是生命永恒的超越……
高山、流云,仿佛天长地久。
有人望山望水,有人望人望乡,有人看见生命的深沉之意……当视觉的朦胧感应和了人类心底的迷思,当物境的高旷深远又与个人心志暗自契合,那你就会强烈感受到天地无穷,人间一瞬……
观山看水,在国人的观念中,不是人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人对自然的寻访。
“天地精神”在艺术中的应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其核心是通过笔墨语言与哲学思想融合,将自然法则与人文精神转化为艺术创作内核。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天地观念始于原始社会的宗教崇拜,通过祭祀活动展现出对自然力量的崇敬和敬畏。随着社会的发展,天地观念逐渐与道家、儒家等哲学思想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宇宙观。
道家强调天地万物的自然流转和变化,追求与天地合一的境界;儒家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生,提倡人类在天地间的合适行为和道德伦理。
在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天地观念不断演化,并融入到各个领域的文化表达中。在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天地观念被广泛采用,成为中国艺术的核心元素之一。
在当代,艺术家把这种精神进一步传承与创新。在山水画中重构“高远”范式,通过仰视构图和动态平衡的笔法隐喻现代精神困境;或以抽象笔触诠释宇宙法则,将光影与线条赋予生命律动;或通过积墨技法演绎道家哲学,形成独特的视觉韵律。这些艺术均在不同维度上延续了天地精神的哲学内核。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哲学与艺术中的天地观念对于现当代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进一步发扬了天地观念在艺术中的价值和内涵。只有以自由、超然的态度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艺术面貌与范式,才能展现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和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
换言之,只有经过改造的眼睛,才能一览众山的渺小;只有经过改造的心胸,才能容纳山川的瑰丽雄奇;只有历经与自然的合而为一,在看山看水时,内心才会充满谦卑、敬畏与感恩……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