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约 1981 年 IBM PC 发布 到 2000 年初期,微软与英特尔形成了被称为 “Wintel 联盟”(Windows + Intel)
从大约 1981 年 IBM PC 发布 到 2000 年初期,微软与英特尔形成了被称为 “Wintel 联盟”(Windows + Intel) 的软硬件联盟,确实垄断了全球个人电脑市场近二十年。
从大约 1981 年 IBM PC 发布 到 2000 年初期,微软与英特尔形成了被称为 “Wintel 联盟”(Windows + Intel) 的软硬件联盟,确实垄断了全球个人电脑市场近二十年。其核心特征如下:
🧩 一、联盟结构
- 微软(Microsoft):提供操作系统(DOS → Windows 系列)。
- 英特尔(Intel):提供处理器(x86 架构)。
- 两者形成“标准化互依关系”:绝大多数 PC 都运行 Windows 系统,并使用 Intel CPU。
⚙️ 二、垄断格局的形成
- 兼容性锁定 软件厂商为 Windows 平台开发;硬件厂商为 Intel 芯片优化。二者互相强化,形成生态闭环。
- 规模经济效应 成本降低、软件生态繁荣,使新进入者(如苹果、AMD、Linux)难以撼动主导地位。
- OEM 策略 微软与电脑厂商(戴尔、惠普、联想等)签署预装协议,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
🕰️ 三、统治期
- 1981–1995:DOS + Intel 8086/386/486 → 奠定标准。
- 1995–2005:Windows 95 → XP + Pentium 系列 → 达到巅峰。
- 市场份额一度超过 90% 以上 的个人电脑都采用 Wintel 体系。
🌐 四、衰退与解构
- 2007 起:智能手机(iOS/Android)与 ARM 架构崛起。
- 2010s 后:云计算、Mac、Linux、M1 芯片等多元化系统削弱了 Wintel 的统治。
- 如今“Wintel”不再独占个人计算生态。
Like 0
Favorites 0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