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又称道学、宋明理学、新儒学)是中国宋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体系,由**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合称
程朱理学(又称道学、宋明理学、新儒学)是中国宋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体系,由**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奠基,南宋的朱熹系统化、哲学化、教育化,是儒家思想自孔孟之后最具系统性的一次重建。
程朱理学(又称道学、宋明理学、新儒学)是中国宋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体系,由**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奠基,南宋的朱熹系统化、哲学化、教育化,是儒家思想自孔孟之后最具系统性的一次重建。以下为详细介绍:
一、历史背景
唐宋之际,中国社会经历了唐末动乱、五代分裂后重新统一。佛教与道教盛行,儒学面临边缘化危机。面对这一局面,北宋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以儒家精神重新解释宇宙与人心”的问题。
程颢、程颐兄弟在继承周敦颐《太极图说》和张载“气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开启“理学”之路;南宋朱熹则将其发展为完整的哲学体系。
二、核心思想结构
| 范畴 | 内容 | 说明 |
|---|---|---|
| 本体论 | 理为万物之本 | “理”即天理,是宇宙秩序与道德法则的统一。万物皆有其理,人亦不例外。 |
| 宇宙论 | 理气二元论 | 万物由“理”与“气”构成。理是普遍法则,气是具体形质。理一而气万殊。 |
| 心性论 | 性即理 | 人的本性(性)本来是善的,因为本性之理即天理。但气的浑浊使人产生欲望与偏私。 |
| 认识论 | 格物致知 | “格物”是研究事物之理,“致知”是达到对理的理解。学习需由外物入心,知行合一。 |
| 伦理论 | 存天理,灭人欲 | 人欲即偏私,天理即公正无私的道德原则。修养的目标是复归天理,达至圣人之境。 |
三、主要人物与贡献
1. 周敦颐(1017–1073)
- 代表作:《太极图说》《通书》
- 提出“无极而太极”——宇宙生成论;为理学提供宇宙论基础。
- 强调“诚”为道德之本。
2. 张载(1020–1077)
- 代表作:《正蒙》
- 提出“气为宇宙之本”,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体现人道精神。
3. 程颢(明道)与程颐(伊川)
- 代表作:《二程集》
- 提出“理”概念的中心地位。
- 程颢重“心即理”(主观理性主义);程颐重“理在事上”(客观理性主义)。
4. 朱熹(1130–1200)
- 系统整合前人思想,形成完备的“理学”体系。
- 主张“理气二元”,倡“格物致知”“居敬穷理”。
- 编辑“四书章句集注”,确立为元明清科举标准教材,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
四、修养与教育思想
朱熹的修养论是理学的核心:
“主静以致动,居敬以穷理。”
修身方法包括:
- 格物:从外在事物中探求天理;
- 诚意正心:修正内在欲望;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个人德性推及社会秩序;
- 学以致圣:圣人之道人人可学、可成。
五、政治与社会影响
- 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自元代至清末,朱熹学说被奉为“正统儒学”。
- 对教育制度、官僚选拔、家族伦理均有深远影响。
- 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政治一体结构。
六、思想影响与批评
影响:
- 奠定了东亚文化圈(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共同的思想基础;
- 强调自律、仁爱、敬天知命,对社会秩序与人格修养贡献巨大。
批评:
- “灭人欲”被后人认为过度压抑人性;
- 明末王阳明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以纠正程朱理学的理性过度;
- 清末以后,理学被部分学者批为“思想专制”的根源。
七、代表文献
- 《太极图说》——周敦颐
- 《正蒙》——张载
- 《二程集》——程颢、程颐
- 《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八、简要总结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理”为宇宙根本,以“修身”为人伦核心,以“格物致知”为认识方法的儒家哲学体系。 它不仅是哲学思想,更是一套道德实践系统,构成了中国近千年精神文明的核心框架。
Like 0
Favorites 0
Comments (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