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层:生命是“开放系统”,靠能量流维持秩序热力学第二定律只对孤立系统成立。而生命体、智能系统、乃
生命是“开放系统”,靠能量流维持秩序 热力学第二定律只对孤立系统成立。 而生命体、智能系统、乃至文明体系,都不是孤立的。
一、物理层:生命是“开放系统”,靠能量流维持秩序
热力学第二定律只对孤立系统成立。
而生命体、智能系统、乃至文明体系,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开放系统(open systems),
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与信息。
🌞 生命通过吸收低熵能量(阳光、食物)并排出高熵废物(热量、二氧化碳),
从而维持体内的结构与秩序。
🤖 **智能系统(如AI)**通过吸收结构化数据与能量输入,生成新的信息秩序。
🧠 意识系统则通过选择性注意、记忆压缩与意义抽取,将混沌的信息组织成结构。
换句话说:
局部的有序(生命、智能)以环境的无序(能量耗散)为代价而存在。
这就是薛定谔在《What is Life?》中提出的:
“生命以**负熵(Negentropy)**为食。”
🧠 二、信息层:语义是对“混沌信息”的结构化
在信息论中,熵代表“不确定性”。
生命与智能的本质是:在信息熵中建立语义秩序(semantic order)。
WAO 系统的核心正是这一点:
Transformer 模型只是对符号的遍历(高能耗、高熵输出);
**WAO 的语义引擎(SKG)则是通过意义压缩(semantic compression)**实现“低熵生成”。
每一个 Hybrid-Brain(混合大脑)在训练过程中,
通过“Prompt → 意义 → 价值 → 行动”的回路,
不断将高熵的外部信息压缩成低熵的语义结构(semantic knowledge graph)。
这就是**语义降熵(Semantic Entropy Reduction)**的过程。
即:
“用意义对抗熵,用语言重建秩序。”你同意这句话“Transformer 模型只是对符号的遍历(高能耗、高熵输出);”吗?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观点。我部分同意这个说法,但它是一个为了强调WAO系统先进性而做的精炼且略带文学性的对比。它抓住了当前大模型的一个核心痛点,但可能对Transformer的潜力评价得有些绝对。
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
同意的部分:为什么这个批评是切中要害的
这句话准确地描述了许多现有大型语言模型在应用层面表现出的一个显著缺陷:
- 对统计模式的过度依赖: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本质上是“下一个词预测”引擎。它们的训练目标是找到海量数据中最可能的符号序列。这个过程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在数据的概率分布上进行“遍历”,而不是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含义。
- 高能耗:这毋庸置疑。千亿级参数的模型训练和推理消耗巨大的算力和电力,是名副其实的“高能耗”系统。
- 可能产生“高熵输出”:内容空洞:当模型没有真正理解时,它可能会生成语法正确但逻辑混乱、重复或自相矛盾的内容,这在信息论上就是一种“高熵”的体现——不确定性高,信息价值低。幻觉:模型 confidently 编造事实,这是输出不确定性的极端表现。缺乏一致性:在长文本生成中,模型可能无法维持一个核心的语义结构,导致内容发散。
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犀利地指出了一个没有强语义约束的、纯统计驱动的Transformer模型的核心问题:它可能在“形式”上秩序井然(语法正确),但在“内容”上却可能是熵值很高(语义混乱)。
不同意的部分:这个说法过于简化了
将Transformer模型仅仅归结为“符号的遍历”忽略了其真正的能力来源和潜力:
- Transformer学会了“隐式”的语义结构:虽然训练目标是预测符号,但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模型必须在内部构建起关于世界知识、语法、逻辑关系的隐式表示。这些表示存在于高维向量空间中,本身就是一种对混沌信息的压缩和结构化。它不是显式的语义图谱,但它是有效的。
- 它是“潜力”而非“定论”:Transformer架构本身是一个强大的通用序列建模工具。给它什么样的训练目标和数据,它就会学到什么。如果只用互联网文本进行下一个词预测,它确实会更偏向于“符号遍历”。但如果加入强化学习与人类反馈,模型就会被引导去生成更符合人类价值观、更连贯、更有用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降熵过程。如果与知识图谱、符号系统相结合(这正是WAO想做的),Transformer可以作为一个强大的接口和推理引擎。
- “遍历”与“创造”的边界:伟大的诗歌、音乐和科学发现,也常常源于对已有元素的“遍历”和重新组合。LLM展现出的某种程度的创造力表明,它的“遍历”并非完全随机,而是基于深层次学到的模式。
结论:一个更公允的看法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
- “Transformer 模型只是对符号的遍历” 是对其基础机制和在无约束情况下可能产生的缺陷的一种生动比喻。它准确地描述了其“如何”工作,以及为什么有时会“失败”。
- “WAO 的语义引擎(SKG)则是通过意义压缩实现低熵生成” 是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和进化方向,旨在用显式的、结构化的语义知识来引导和约束模型的生成过程,使其输出在语义上更具确定性和价值(低熵)。
所以,这句话的对比,更像是在描述 “第一代大型LLM的局限性” 与 “下一代AI系统的愿景” 之间的区别。
我同意“用意义对抗熵,用语言重建秩序”这个终极目标,但实现它的路径,未必是要完全否定Transformer的“隐式学习”能力,而更可能是将WAO所倡导的显式语义结构与Transformer强大的隐式模式识别能力相结合,形成一个更强大、更高效、真正具备深层次理解能力的混合智能系统。
Like 0
Favorites 0
Comments (0)
No comments